城市“出圈”是偶然,还是必然?
中新社记者:当一些城市突然走红之后,很多网友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流量会落到它们头上?
资料图:6月20日晚,“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揭幕式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举行。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中新社记者:您提到了网红城市走红的特质,那么,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它们之间有哪些共性与差异?戴斌:这需要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说起。从1999年首个国庆黄金周开始,中国兴起国民大众旅游,那个年代人们热衷游览名胜古迹,比如到北京看故宫,到西安看兵马俑,到桂林游山水等等。现在,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新阶段。以往人们调侃“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如今借助互联网,人们更喜欢“说走就走”的自主出游,对待旅游,越来越多的民众由从众心理转向理性消费。现在,过去那些名声在外的传统旅游城市、知名景区景点依然是大众旅游的基本面,但是,更多旅游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小城市、小众景点开始进入民众的视野。比如,网友常说的“平替旅游”就是个现象。游客个性理性、自主自助的消费行为,让越来越多新兴旅游目的地被追捧。 所以,网红城市“出圈”,实际上还是旅游市场变化、消费模式变化的外在表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近期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新社记者:对于城市来说,突如其来的流量也可能是“双刃剑”。比如,流量对城市承载能力的挑战,再如,旅游产业、餐饮产业的一哄而上,您有这个担忧吗?
戴斌:我也在密切关注这个现象。我常说旅游经济的运行是外来消费对本地消费的叠加。在我心目中,比较好的旅游目的地应该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也就是说,游客来或不来,我们这里老百姓都是这么生活的,游客来了无非是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
但我们发展旅游过程中,一些旅游城市或者单纯以旅游业来立足的城市,当本地消费能力有限,城市发展要靠大量外来消费去推动时,就容易形成潮汐现象,这对旅游经济运行,对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是不利的。对网红城市来说,突然降临的流量可能会让整个城市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这对城市管理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
老百姓过日子哪有天天敲锣打鼓、披红挂彩的,大家过日子都是细水长流,城市不能指望靠流量来发展。我希望城市可以按照旅游经济规律,按照旅游目的地发育成长的底层逻辑,走稳定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资料图:重庆两江四岸灯火辉煌。陈超 摄
中新社记者:很多人觉得网红就是昙花一现,对于城市来说,当流量走了怎么办?如何把流量红利变成城市内力?
戴斌:首先要调整心态。如果一直保持超高流量,城市天天超负荷运转,自身也吃不消。流量有涨潮的时候,就有退潮的时候。
流量退潮的时候,城市要去培育新动能,特别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比如,我们很多网红城市,除了人间烟火气,要不要多培养一点书香气?现代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应该致力成为从“戏剧场”到“菜市场”都是美好生活的新空间。
“菜市场”代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面,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要重视城市的“戏剧场”,让市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跃迁。不仅让市民和游客体验烟火气,也能让他们体验到书香气,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让游客能欣赏山河壮美,能体验生活温度,更能领略人文气息、城市内涵。
当然,当流量涨潮时,也不要拒绝,不能把客人拒之门外,要理性应对。一方面客观评价自身承载量,关注游客的旅游体验。不能是游客来了以后,你再告诉他“接待不了”,那样会将游客的期待变成抱怨,损害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要提供高质量的城市服务,这需要市场主体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机构的努力。
因此,面对流量,城市管理者要有理性的心态,清醒认识流量涨潮与退潮,把功夫下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