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雄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心经济工作会议夸大,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果断防止泛起规模性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心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鼎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雄伟蓝图鼓舞人心,号角声声催人奋进。
“好政策让咱农夫心里热乎乎的。”1月3日,元旦假期刚过,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赵孟辉就来到田间察看小麦苗情。“今年预备添置几台植保无人机、大型收割机,扩大经营规模,晋升粮食产能。”赵孟辉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枢纽在干。”开年早盘算,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党委书记李威忙着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选址,“新的一年,我们要奋力往前奔,把乡村建设得宜居宜业又和美,让乡亲们的糊口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的征程,新的奋斗。各地区各部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心经济工作会议、中心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盛的气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撸起袖子加油干。
稳产保供,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应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旧较大。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施展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夸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不乱安全供应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出产,以海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各地区各部分果断步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西平县老王坡高尺度农田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挖掘机、渣土车穿梭奔忙。“趁着天色晴好,抓紧时间干,高尺度农田建好,丰收底气就更足了。”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卫松说。
沃野田畴,接续冬种冬管,进级农田水利,动手春耕备耕,冬闲变冬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固大国粮仓根基。我国农业科技提高贡献率超过6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10亿亩高尺度农田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2022年全国粮食出产克服极端天色、农资涨价、疫情影响等难题,逆势夺丰收、高位再增产,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
紧紧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出产年年要抓紧。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先容,要切实担负起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不乱安全供应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全过程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笼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要素补齐资源科技装备短板,全领域推进出产方式绿色转型,全链条促进粮食工业进级改造,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真正做到依赖自己气力端牢饭碗。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工业全链条进级。
数九寒冬,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金禾米业公司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一箱箱加工好的“牡丹江大米”装车发货。“我们集产加销于一体,去年种植了2000亩有机水稻,加工、销售了7000吨品牌大米,很受市场欢迎。”公司董事长张礼国说。
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龙义先容,全市绿色有机食物认证面积和产品总数分别扩增到532万亩、220个,“下一步将继承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上做文章,促进农业加快迈向高质高效。”
全环节进级、全价值晋升、全工业融合,全国全工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集群达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174个。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我国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和地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6.2万个。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产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乡村基础举措措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步乡村基础举措措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恬静度,让农夫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糊口”。
各地区各部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糊口前提”这个目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步履。
——基础举措措施和公共服务延伸笼盖,促投资惠民生。
衬砌排水渠,铺设硬化路,陕西省三原县陂西镇的以工代赈项目工地上,近百名务工群众干得起劲。“吸纳乡亲们介入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基础举措措施又带动务工增收,一举两得!”三原县发改局局长李峰说,县里将继承把公共基础举措措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在旱腰带地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铺设工业路。2021年至2022年9月,全国实施以工代赈项目5000余个,拉动中心投资140亿元,带动30余万农村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基础举措措施提档进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
一大早,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青牛镇莲池村村民贾丰华来到便民服务代办站,办理养殖场用水审批手续,“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资料上传和审核,省时又省事!”
如今,在昭化区,95%以上的民生事项不出村就能办理。常务副区长叶林城先容,下一步将全笼盖改造晋升便民服务中央,构建5公里范围内事项通办服务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乐享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为了让农夫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糊口,各地区各部分鼎力进步乡村基础举措措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恬静度。全国有前提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0%以上实现远程医疗笼盖,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利便。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步履,各地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锦绣宜居典型示范村庄。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表示,下一步将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建设基础举措措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人居环境柔美宜人、社会管理和谐有序、精神富有文化繁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晋升。
“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不能只盯着城镇。农村这块欠账还良多,投资空间很大。”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央主任高强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继承把公共基础举措措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农夫乐享现代糊口的幸福家园。
——宜居又宜业,乡村成了资源要素汇聚的发展热土。
安徽省泗县屏山镇食用菌出产基地里,一排排工厂化大棚正加紧建设。“我们种的草菇全部出口,这96个大棚建成后将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基地负责人孙孙已带动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各地区各部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1420万返乡农夫工在家门口不乱就业,全国返乡入乡立异创业职员达1120万人,带动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汇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下一步,有关部分将开展全国农村创业立异园区(基地)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农村创业立异带头人培育步履,不断壮大返乡入乡创业立异步队。
“乡村宜居宜业,农夫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上风,要继承施展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要落实好搀扶政策,匡助解决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乡村能干事、能成事,为乡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糊口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央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润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结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各地区各部分千方百计拓宽农夫增收致富渠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乡亲们口袋越来越鼓,精气神越来越足。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许健民先容,受疫情灾情等影响,部门地区一度泛起了脱贫劳动力回流、帮扶项目停工、帮扶企业停产、农副产品滞销等题目,经由各方共同努力,这些题目已逐步得到解决。2022年中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津贴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带动、就业拉动、政策推动,截至2022年11月底,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全国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78万人,逾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许健民表示,要继承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果断防止泛起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培育晋升工业,积极扩大就业,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农夫收入增文化丰,糊口水平再上新台阶。
“村里的电商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乡亲们腰包鼓了,不少家庭盖起了新居,开上了小汽车。”安徽省当涂县黄池镇劳动村党总支书记武骏先容,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万元。2022年当涂县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3.52万元,同比增长9%。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农夫增收是枢纽。经受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实际增长4.3%,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开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552亿元,增速比城镇快0.2个百分点。
“农夫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央主任张琦说,构建新发展格式,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夫同步迈向现代化,能够开释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走进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陂上村,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移风易俗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不论是红事白事,随礼仅限两位数,我们不比面子比文明。”村民钟平帮说。
吉州区委书记尹冬苟先容,吉州将组织开展集体婚礼、宣传新型文明婚丧办理形式,进一步夯实移风易俗成效,让乡亲们的精气神在文明乡风的浸润下越来越足。
看全国,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流动室,农夫文化糊口丰硕多彩。各地鼎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时代新风。
团结就是气力,奋斗开创未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道为核心的党中心附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惟为指导,坚定决心信念、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