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趁着晴朗的好天气,宜春市奉新县会埠村村民邓恭喜坐上家门口的客运班车赶往县城,不到30分钟就顺利抵达。“以前村里去县城的班车数量少,道路坑坑洼洼,路上没有1个小时到不了,现在完全大变样了。”邓恭喜高兴地说。
在县城的另一头,锁石村不少油茶种植户都在忙着给树苗进行冬季养护。自从村庄附近修了一条“产业路”,锁石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油茶,每亩年收益超过一千元。
乡村要振兴,交通是基础。近年来,奉新县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通过交通引领,聚焦全面改善民生福祉,助力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改造后的赤渣公路沿途风景秀丽。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璋
“产业路”让群众收入节节高
从奉新县天工大道向南行驶不久,便能拐进一条“产业路”。这条在2018年建成的乡村公路,长8公里,宽6.5米,全部铺设沥青,是当地专门为了发展产业而修建的道路,故名为“产业路”。
驱车沿着“产业路”行驶,两旁的山丘上覆盖着万亩油茶树和数千亩光伏板。“之前这里全部是荒地,周边的村民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前几年,县里将这片土地规划为油茶和光伏产业基地,道路是首要的基础设施。”奉新县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宋心义介绍。
道路修到哪,产业就跟到哪。眼看着家门口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出打工的村民瞅准了机遇,纷纷回乡发展。如今,“产业路”周边的4个村庄共800多户村民都搭上了产业快车,一半是与企业合作,一半是自己种植。村民帅桂生家里种了20多亩油茶,每年收入3万多元。“油茶市场前景很好,我明年还准备扩大种植面积,收益肯定越来越高。”
猕猴桃作为奉新县大力发展的农业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农户的“致富果”。然而,在奉新万亩猕猴桃生态产业园,这里长期以来只有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货物运输十分不便,赶上节假日采摘高峰,当地工作人员全部要上路疏导交通。
为了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肠梗阻”,奉新县对产业园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今年8月,一条长10.25公里、宽8米的柏油路建成。此后,产业园陆续增加露营基地、彩虹桥等休闲景观设施,游客数量和猕猴桃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坐落于产业园的江西新西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此受益良多。12月14日,公司仓库里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准备将一万多斤猕猴桃发往全国各地。“运输问题解决后,我们在产业园搞起了电商直播。节假日的时候,很多游客来了也会购买。还有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加了企业微信购买,我们经常忙不过来。”该公司负责人笑着说。
“民生路”让村民出行更顺畅
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这是赤岸镇和会埠镇范围内8个村庄2万多村民对于当地一条主干道的切身体会。由于道路条件差,当地物流也无法实现村村通,村民买了快递,必须到镇上的物流集散中心取件,十分不便。
群众的难题就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要工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方便群众出行,奉新县建设通村水泥路810公里,全县1937个自然村全面实现了通水泥路,受益群众24万人。此外,一些有条件的村庄还陆续修建了柏油路。
连通赤岸镇和会埠镇的赤渣公路,长24公里,经过一番改造,如今已经大变样。在当地,一些热爱骑行的群众还会专门选择赤渣公路体验。12月14日下午,已经退休的陈光汉正与几位骑友畅行在赤渣公路上。“这里变化太大了,不仅道路平整,沿途还能感受潦河风光,非常舒服。”
交通设施的改善,除了让村民出行更方便,还降低了物流和客运成本,进一步惠及群众。据了解,奉新县正在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实施“客货邮”一体化战略,建成乡镇综合配送站13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配送点146个,推动实现“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位于会埠村的会埠综合服务站是一个典型的“客货邮”融合点。记者在这里看到,服务站外是一个崭新的候车站,站内则是繁忙的邮政配送中心。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此收发快递,再也不用跑到6公里以外的集镇上了。”宋心义介绍,同时,沿线的客运班车全部改为纯电汽车,每天趟数由4趟增加为6趟,票价则由8元降至5元,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近年来,全县共投资10.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面貌焕然一新,县道三级公路占比71.98%。通双车道行政村个数达到89个,占比60.96%,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铺到门前的公路,推动了产业做大做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秀美奉新注入了澎湃动力。”奉新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刘祖飚说。